中國鋼鐵貴陽球墨鑄鐵管出口的優劣勢
低價格是中國鋼材出口的最大優勢。比較六國的鋼材出口均價,可以明顯看到中國出口鋼材均價適中處于較低水平。2014年,中國鋼材出口均價778美元/噸,分別比德國、印度、韓國、日本、俄羅斯低40%、30%、14%、14%和12%。一方面,這與中國出口鋼材的主要為中低端產品有關;另一方面,中國出口鋼材的絕對價格也低于其他國家。近年來,國內中低端鋼材競爭日趨激烈,企業通過規模化生產、內部降本增效等方式,極大地增加了中低端鋼材品種的比較優勢。高端產品競爭力有待提高。中國在國際板材市場的占有率只在少數年份超過日本,如果再考慮中國板材的低價優勢,可以看出中國在高端板材領域的競爭力事實上不及日本。再從鋼材進口的角度來看,中國在高端鋼材品種領域的競爭力遠不及日本等國家。 中國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日本、德國和韓國。由于很難找到各國鋼鐵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數據,本文用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代替鋼鐵工業的勞動生產率。根據巴薩效應,一個國家的不同產業的工資水平有平均化的趨勢,而工資水平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,因此本文選擇用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代替鋼鐵工業有一定合理性。UNIDO數據顯示,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日本、德國和韓國。以2010年為例,中國的勞均產出106524美元,而日本、德國和韓國分別為475598美元、308206美元和403454美元;中國勞均產出分別為日本的22%、為德國的35%,為韓國的26%。
中國鋼鐵行業技術創新與鋼鐵產業規模不匹配。中國的粗鋼產量規模世界第一,為日本的7.5倍,但鋼鐵產業專利數僅為日本的54%。可見,中國鋼鐵產業的創新力量與產業規模不匹配。歷次世界鋼鐵工業中心的轉移都伴隨著革命性技術的誕生: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,美國發明了貝塞麥轉爐煉鋼法(1856年)和西門子-馬丁平爐煉鋼法(1864年),促進了世界鋼鐵生產中心從歐洲轉移至美國;20世紀50年代,日本發展央企頂吹轉爐、連鑄以及連鑄連軋等新技術,促進了世界鋼鐵生產中心從美國移至日本。而21世紀初,世界鋼鐵生產中心從日韓移至中國時,卻沒有革命性的生產技術出現。這個例子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鋼鐵產業創新能力仍有提升空間。
|